嵊州大发现 发表于 2025-7-5 15:40:58

古城焕新进行时:嵊州城改攻坚双捷奏响惠民序曲

古城焕新进行时嵊州城改攻坚双捷奏响惠民序曲
6月30日深夜,当城市已陷入沉睡,三江街道下元塘项目征迁指挥部却灯火通明。随着最后一户居民在协议上郑重签下名字,这个涉及50户居民的征迁项目签约率定格在100%。这不仅标志着我市2025年老城改造攻坚行动首战告捷,更似一记清脆的发令枪,为全市城区有机更新按下了“加速键”。几乎与此同时,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城隍坊片区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:自6月28日正式启动集中签约,短短三天时间,390户征收任务完成签约196户,截至7月3日,签约率已突破70%。

下元塘社区的蝶变,承载着居民多年的期盼。这个位于城东南的社区,人口密集、业态丰富,烟火气十足,却也长期被道路狭窄、房屋老旧、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等问题困扰。“踮着脚尖盼改造”,是这里居民最真实的心声。
此次征迁虽仅涉及50户,却因混杂国有土地、集体土地等复杂权属关系,工作难度不小。三江街道干部全员下沉一线,划分网格,包干到户,逐家逐户走访摸底,倾听诉求。12个日夜的连续奋战,签约进度条一路高歌猛进:启动首日签约率便突破40%,仅4天后跃升至70%,最终在6月30日冲刺至100%的圆满收官。“人在现场、工作在现场、指挥在现场”,一位街道工作人员道出了高效推进的关键——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争取群众理解支持,将“上下齐心、敢于担当、忘我工作、城改惠民”的城改精神落到了最实处。
在另一片承载古城文脉的土地上,城隍坊片区的征收工作同样如火如荼。

为了打好这场硬仗,23个市级工作组直接把办公室“搬”到了群众家门口。他们带着文件袋和笔记本,白天跟着社区工作人员串门认路,晚上回到指挥部整理资料。“大伯,您家几口人?”“大妈,马上可以住新房子啦。”干部们用亲切的方言与老街坊们拉家常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家各户的关切与需求。测量评估团队手持激光测距仪,挨家挨户“把脉问诊”,16天完成全部入户评估作业,数据精确到厘米,诉求细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“他们连我家腌菜缸放哪儿都记着,这样的评估我们放心!”一位老街坊的评价,道出了工作的扎实。在城隍坊项目指挥部,面对居民“补偿款咋算?”“临时安置费发多久?”的疑问,工作人员早已备好详尽的政策文件和计算示例,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,用透明公开的政策解释化解疑虑,赢得支持。79岁的冯绿珠老人在此居住了半个多世纪,言语间虽有故土难离之情,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:“政府拆迁、投资,老百姓都是满意的多。能够打造一个新环境,保护古建筑,打造新文旅地标,吸引更多人,大家非常期待和支持!”
城改工作的意义,远不止于征收签约的进度数字。

下元塘项目效果图
城隍坊项目效果图
下元塘项目即将迈入建设阶段,蓝图中的邻里中心与贯通道路,将让居民告别“老破旧”,拥抱“新优美”。而作为城市更新重头戏,总投资超20亿的城隍坊片区复兴规划已然明晰。这片15.7公顷的“千年福地”将严格遵循“就地保护、维持原貌”原则,为城隍庙、溪山第一楼等历史建筑及越剧之家等标志性遗存定制修缮方案。传统民居则通过微更新融入现代功能,规划以“历史肌理织补”为核心,拆除遮挡视线的杂乱建筑,以“直街、山街、水街”三条动线串联历史风貌,重建宜步行网络,植入协调新建筑,最终形成“街街有故事、步步见历史”的活态古城。下元塘的高效攻坚与城隍坊的文脉新生,是我市十余年来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工作的生动缩影。

“我们的城改工作从2014年启动试点,完整经历了‘十三五’、‘十四五’两个五年规划。”市城改中心党组书记、主任张树波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更广阔的城改图景。截至2024年底,全市累计改造72个区块,惠及9200余户居民,更新建筑面积约458万平方米,有力推动了城市品质的显著提升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。张树波介绍,今年确定的城改项目正稳步推进:继下元塘实现100%签约、城隍坊签约率过半打响“双响炮”之后,双燕、张墅两个区块也已进入评估测量阶段,将于8月启动集中签约。从灯火未熄的签约之夜,到穿行于古老巷弄的忙碌身影;从下元塘居民舒展的笑颜,到城隍坊老街坊充满期待的话语,我市正以步步扎实的旧改足迹,诠释着城市更新中速度与温度、效率与公平、发展与传承的共生之道。这一个个攻坚克难的瞬间,共同汇成了这座千年古城迈向新生、奏响惠民乐章的强劲序曲。
来源:嵊州发布

薄荷糖的夏天 发表于 2025-7-5 15:41:37

挺不错的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古城焕新进行时:嵊州城改攻坚双捷奏响惠民序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