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浙江新闻联播》关注嵊州丨“小包子”里的“大产业
7月19日晚上,浙江卫视《浙江新闻联播》川源蹲点观察栏目播出《“小包子”里的“大产业”》,深度报道了嵊州如何通过标准化、品牌化、数字化创新,将传统小吃打造成富民产业。
今年浙江大力推进“土特产富”建设,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。今年初,嵊州在统一设计“嵊州小吃”标识的基础上,进一步规范制作工艺和服务标准,开展进商超、高校、航空公司等“六进”活动,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。
目前,嵊州小笼包已有门店3万多家,从业人员超8万人,小吃产业规模更是达到160亿。那么地方土特产如何突破局限,实现更强带动?
六月初,嵊州小笼包开出了美国首店,推出了披萨小笼、培根芝士小笼等西式口味;中国香港、中国澳门的嵊州小笼包工作联络站也正式建成;而在浙BA赛场上,小笼包更成了嵊州的形象代言,现场请吃小笼包,拉动了新一波旅游热。逆袭上天的小笼包,更接上了地气儿。一个多月前,嵊州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小笼包“万人大培训”。81个培训点下沉到乡村、社区,食材全免费,非遗传承人当师傅手把手教,考核合格,还能拿到“小笼包专项职业能力证书”。嵊州小笼包万人大培训学员:可以自主创业,应该多来几次。
嵊州小笼包技艺非遗传承人 沈伯良:大概有好几万人了,小笼包好像我们自己人的名片。
嵊州市人社局副局长 俞露娜:流动的课堂,如果有三十到四十个人提出需求,那我们就开设课堂了。
小笼包企业也赶来现场招工。郑仁根的厂下个月就要扩大产线,这些天他几乎场场都到现场抢人。
嵊州依滋菜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仁根:产能在扩大,现在日产量25万个,接下来要提升到50万个一天的产量了,人非常的紧缺。
嵊州小笼包产业发展被不断刷新。而在此前的几十年里,很多嵊州人外出开店。2017年开始,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统一设计“嵊州小吃”标识并逐步推广,制定了《嵊州小吃产业三年行动方案》,3个小吃产业园形成集聚效应,每年25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持续注入动能。通过“政府买单”模式培训,培养小吃中、高级技工和专门人才。
作为这次万人大培训的师傅之一,沈红平的免费培训已经坚持了很多年,身边人从不理解到支持,从瞧不上小产业到因此致富的转变,让她打心眼里高兴。
嵊州小笼包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沈红平:那个时候我就是说,现在是大家不理解,再过两年,也大家都在培训了。现在看看,万人培训了。一人富不算富,大家富才算真富。
记者 杨川源:从七年前的不被理解,到参与万人大培训的欣慰与释然,沈红平亲历的不仅是要不要教别人的问题,更是嵊州人思路与格局的转变。捂着,永远是小作坊,小包子;打开,打造的是大产业,推荐的是一座城。然而在这样的转变中,产业上了规模,新需求也就来了。
浙江丰熙食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费卫成:现在我们整个工厂有三百多个工人。政府能够搞这个万元培训,能够助力我们企业更好的发展。
费卫成是丰熙食品厂的职业经理人,虽然厂子才成立三年多,但已经吸引几十家品牌企业上门合作,靠的就是全嵊州第一个“包子大脑”和一整套数字化流水线。但每每在展示厅向客人介绍产品,左右两个大冰柜,“代工货”总比自有品牌多,大家都觉得很心堵。
浙江丰熙食品有限公司人事经理 魏 佳:品牌享誉度还不及他们这么知名,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把我们的品牌打出去。
可要打造品牌,难度不小。七年前,越鲜食品一口气注册了八张注册商标,锁定电商,24小时不间断直播,还创新推出了牛肉馅、火锅馅、小龙虾馅等新款,今年还在和邮政部门合作,共建物流集散中心。
但这么多年下来,八张商标,稍有知名度的也只有一个。嵊州小笼包企业,从2018年的12家扩展到眼下的53家,普遍面临着“品牌”焦虑。为了帮助大家打牌子,嵊州市市场监管局正在开发“小笼码”。
嵊州市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科科长 许浙慧:我们从原材料的采购,到食品的生产,到后续的销售,进行全链条的服务。纳入“小笼码”的企业做优质的推广。
嵊州市商务局特色小吃推广中心副主任 袁毓煜:包括我们也支持企业去做大做强,今年也新增了一些条款。比如说对亿元销售企业,我们会额外有一个补助,包括小笼包产品的出海,我们也做了联合指导。助力品牌与市场的拓展。也实现老百姓的创富增收。
记者 杨川源:嵊州对小笼包的这轮操作,改写的是地方小吃的发展逻辑,在浙江香菇、枇杷、杨梅、大黄鱼,从山珍到海味,都开始了从“小特产”变身“大产业”的共富道路。到2027年,全省将建成单条产值超10亿元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135条,只有让“土特产”不土,才能走上这条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路子。
来源:嵊州新闻
厉害了
页:
[1]